截至2023年3月31日,来自全球制造、服务、教育和通信行业的客户,从产品功能、部署运维、销售经验和支持经验多个维度,通过华为云园区网络全系列产品(CloudEngine系列交换机、AirEngine系列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和iMaster NCE自动化&智能化网络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对华为进行了综合评估。华为相信这些评价体现了全球客户对华为园区网络产品的产业地位、部署规模、成熟商用的高度认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在无线接入侧,华为基于客户典型场景下的关键问题,通过持续的天线技术创新,实现WLAN的连续组网和用户体验持续领先,做到真正全行业全场景无线替代有线。一位来自医疗行业的客户表示:“对于特定场景选用特定的天线,华为为我们提供了3种选择。室内场景,如果覆盖小于5米,华为用内置双频共面智能天线,覆盖半径提升30%;如果覆盖为5-30米,在AP安装前华为会提供一体化安装件,方便高空安装。如果是室外场景,华为独家配备2.4GHz 8T8R天线,接收灵敏度提升2dB~3dB。”[1]

其次,在网络架构上,华为创新推出了中心交换机+远端模块的极简架构,网络三层变两层,管理节点更少,网络扩展更灵活。一位政府部门的客户表示:“华为简化的网络架构为有线办公终端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交换机可以直接放置在桌面,解决了弱电机房资源不足的问题。”[2]

最后,在网络部署与运维方面,华为基于人工智能打造的iMaster NCE自动化&智能化网络管理平台,率先实现了园区网络L3自动驾驶,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一位制造行业的客户表示:“iMaster NCE-CampusInsight可以显示整个网络状态,实时查看网络时延,并自动检测和解决部分问题,极大地减轻了运维人员的工作量。此外,iMaster NCE-CampusInsight还可以查看网络中应用的质量,确保关键应用的安全。这是个不错的功能。”[3]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华为能够再次获得Gartner Peer Insights 企业有线和无线LAN基础设施‘客户之选’,感谢全球客户对华为园区网络产品的信任与肯定。”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园区网络领域总裁王雷表示:“我们会认真倾听每一位客户的声音,这些声音将帮助我们不断创新与突破。最近,华为提出了高品质万兆园区的建网理念,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极速有线无线接入、灵活易管理的网络架构、分支业务快速部署上云、万人视频会议不卡顿和自动化智能运维等能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截止目前,华为园区网络产品与方案已服务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医疗、制造、金融、能源等行业。华为园区网络以持续创新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与方案,在2022年更是跻身2022 Gartner《企业有线和无线LAN基础设施魔力象限》报告中的领导者象限。

面向未来,华为高品质万兆园区的建网理念,将以极速接入、极简架构、极简分支、极致体验为4大建网标准,满足企业业务数字化升级加速对智慧园区网络带来的需求,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

欲了解更多华为云园区产品与方案相关信息,请访问华为高品质云园区网络官网:https://e.huawei.com/cn/topic/enterprise-network/high-quality-cloudcampus

数据来源:

[1] Gartner Peer Insights,https://www.gartner.com/reviews/market/enterprise-wired-wireless-lan-access-infrastructure/vendor/huawei/product/huawei-airengine-wi-fi-6/review/view/4661742

[2] Gartner Peer Insights,https://www.gartner.com/reviews/market/enterprise-wired-wireless-lan-access-infrastructure/vendor/huawei/product/huawei-campus-switches/review/view/4635950

[3] Gartner Peer Insights,https://www.gartner.com/reviews/market/enterprise-wired-wireless-lan-access-infrastructure/vendor/huawei/product/huawei-imaster-nce-campusinsight/review/view/4137898

免责声明:Gartner , Voice of the Customer for Enterprise Wired and Wireless LAN Infrastructure, Peer Contributors, 29 May 2023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