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政策顶层设计环节推进速度很快。其中,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表示,2022年5月底,试点已基本完成评审工作,下半年将正式启动。

那么,在气候投融资中,金融机构该如何表现呢?

气候风险引发投融资需求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新的突破口和发展点,最基本的特征是能够带来气候变化减缓效果和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或气候恢复力。

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例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以及增加森林、农业、草原及其他碳汇等;适应气候变化是提高农业、水资源、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以及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目前,我国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0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驱动了气候投融资发展。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中心估算,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新增减排投资140万亿元,对应年均投资约为3.5万亿元。要实现这些资金的募集和投入,需要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以及企业共同努力。

今年6月,中国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调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要求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利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为气候适应融资。

此前,为了弥补气候投融资资金缺口,以及提升气候资金的使用效率,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在2021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气候投融资——为了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试点在即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九部门决定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表示,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城市同时涵盖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地域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类型涉及金融中心型城市、科技创新型城市、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升级型城市以及革命老区。

“很多申报地方将气候投融资试点列为‘书记工程’或‘市长工程’,一些地方由市委书记亲自参加评审答辩,并全程主持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丁辉表示,申报地方举全市或全区之力,以气候投融资试点为题,大胆探索当地气候投融资发展路径,助力了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本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2年是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之年,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安排与市场行动,气候型资产结构调整在金融领域已势在必行。如何找准气候投融资下一步的方向,如何结合城市发展推动绿色金融转型升级,将是持续关注的重点方向。

金融机构如何表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气候投融资未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未来所有的资金流动,所有的金融活动,底色都应该是绿色、低碳的,都应该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一致要求。

金融机构该如何行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建议,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投融资的碳核算,包括贷款和投资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金融机构的投资碳核算,可以倒逼各行业去完善碳核算的体系。

金融机构碳核算主要包括自身运营和投资组合两个层面。金融机构自身运营的碳排放可以采纳传统的服务业组织标准进行核算,国内外已有很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来自投资组合的碳排放是金融机构独有的,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早在2015年,国外金融机构就开始着手碳核算,发起成立金融业碳核算组织,推出投资组合层面碳核算标准,迄今已有数十家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并对外公开披露。

梁希还认为,气候投融资在地方开展试点时需要运用金融杠杆,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相应资产。例如,探索企业碳排放权的抵押等,以形成更多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活动。

湖北省唯一参加此次试点申报工作的是武昌区。目前武昌区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答辩评审。武汉市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表示,武昌区要围绕碳市场大力发展碳金融。武昌区在全国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并发布了《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力争用3-5年时间构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发展碳金融的目标、方向、路径基本明确。

武昌区要“深化绿色信贷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扩大气候债券发行总量,推进碳中和债和气候保险业务,鼓励绿色企业IPO上市融资。”吴江表示,武昌区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设立气候风险补偿资金,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探索建立全民碳普惠机制等。

这些举措给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假如在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城市进行金融业务、贷款业务,就必须提交碳排放的一些数据,后续可能还涉及要第三方去核查认证,就可以逐步建成各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梁希认为,投融资碳核算对我们国家开展气候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帮助。

金融实践

面对气候投融资带来的市场机遇,金融机构做了许多创新实践。

日前,浙江省瑞安农商银行推出“气候贷”,向种植、养殖户及气候友好型企业发放低息贷款,成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新尝试。“气候贷”的对象除了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个人外,还包括气候友好型企业。认定“气候友好型”需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中的一项:经气象局认定的农产品适宜种植区;具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缴纳气象指数保险;经气象局认定的其他情况。一位种植茶树的贷款人介绍说,同样20万元的贷款,去年他以普通惠农贷的方式贷款,年利率为6.5%;今年通过“气候贷”,年利率仅为4.35%,一年可节省利息4300元。

随着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开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行动。据丁辉介绍,日前,兰州市与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举办了项目签约仪式,这是兰州市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内首个落地实施的项目。“这既是兰州开展气候投融资先行先试的首次探索,也是当地金融部门积极贯彻‘双碳’要求,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地方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丁辉表示。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表示,金融机构应加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工商银行在绿色信贷实施纲要、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成立了由董事长亲自挂帅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层形成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领导各部门协同分工,全员参与的绿色金融推进体系。(记者 王方琪)

推荐内容